欢迎您访问乡宁县政协网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大会发言
委员建言---郭瑞泽:打造沿黄生态发展样板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4-17    浏览次数:98次

1744854429008.jpg

打造沿黄生态发展样板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我县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肩负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神圣使命。然而,我县沿黄区域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植被覆盖不足,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1,产业转移要先立后破,破解生态与发展的两难命题。

近年来,我省在黄河干流、支流沿岸积极推动污染企业退谷上山行动,将沿河企业从河谷地带搬迁至山区,减少生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随着企业的搬迁和关停,产业替代和居民就业成为新的问题。为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全面推动相关工作。在后续的产业关闭和转移过程中,应提前或同步规划后续产业的发展,拓展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绿色制造业等多种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扩绿护绿要多元融资,破解绿化投入的瓶颈难题。

我县沿黄山体土质疏松,渗水现象严重,易受侵蚀,且气候偏干旱,年蒸发量远高于年降水量。在实施植绿护绿工作中,普遍面临可选树种有限、成活困难、成本较高的问题。经调查,我县杨树速生林项目平均保存率约为70%,三年全流程管护核算成本平均每亩900元,成材年限为10年,效益仅为汾河谷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黄土残塬区绿化工程公益性强,盈利能力较低,项目风险较大,社会资本投资意愿较低,目前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导致绿化投入有限。针对绿化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建议应做到“三个增加”。一是增加黄河沿岸绿化覆盖面,根据地理、气象条件划定1-3公里的绿化带,分年度分阶段实施绿化;二是增加绿化所需新树种,除了我县常见的油松、桧柏、垂柳、国槐等易活树种和灌木,还可引入西北地区的柽柳、胡枝子等耐盐碱、耐寒耐旱、防风固沙的树种,提高绿化成活率,实现增效降本;三是增加绿化资金投入,立足生态保护修复的公益性特点,充分用好各级政府绿化项目资金,同时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

3,流域治理要“治”“理”并重,破解工程与效益的失衡困局。

目前在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建设、石质山生态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等领域,项目效益欠佳。一方面,现有项目存在重治轻理的现象,不少项目属于单一的水利工程,与产业发展体系融合不足。另一方面,加固维修项目数量较少,许多淤地坝坝体使用多年,普遍需要加固维修。个别坝体因冲刷毁坏,进而造成水毁田地,无法耕种。因此,要强化“理”的环节,注重项目后期管护,建立长效机制,不能让水利部门单打独斗,需要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等多个部门协同治理,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同时,推动治理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生态经济循环,提升综合效益,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我们枣岭乡驮涧村的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对山、水、林、田、路、村的协调治理,实现了河畅景美,全流域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互动。同时又引水上山养鱼,利用“肥水”种粮,建设大棚种菜,种植优质梨果,带动群众增收。全县可借鉴先进经验,引导各地创新治与理的模式,进一步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顾双赢的新局面。

黄河流域水土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既要算好“生态账”,也要算清“民生账”“经济账”,将黄河的生态短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谱写县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乡宁县委员会

电话:0357-6822023   邮箱:xnzx@126.com

备案号:晋ICP备190135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