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闫琳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做到规划标准布局美。建设和美乡村,科学规划是基础。要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的要求, 优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统筹谋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以村级为主体编制试点规划, 切实尊重村级组织和村民的主体地位, 将规划费用补助下达到村, 在政府引导、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建设规划由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克服简单照搬照抄县城建设和千村一面的缺陷。
二要长效管护村庄设施,做到基础稳固物质美。建设和美乡村,长效管护是保障。近年来,县委、政府加大投入,农村水、电、路、网、气、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浴室、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公益性墓地等基础设施得到基本完善。如何让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要在创新机制、建管并重、长效运行上下功夫。县级层面可出台《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规范》,聚焦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信类、养老类、殡葬类基础设施,科学明确管护内容和要求,建立县级主导、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村级组织主管、运营企业管护、受益村民主动参与的管护责任体系。
三要培育壮大村庄产业,做到产业富民生活美。建设和美乡村,发展产业是关键。要继续培育苹果、花椒、长山药等特色产业,成立县级有机农业公司,改变分散经营模式,统一技术标准,探索托管模式,量身定做金融、保险产品,主导市场开拓,解决小农户不想做、做不好、做不了的生产难题。县级扶持,加强监管,统一品牌,精深加工,提质延链。用乡情、亲情引导和动员在外“乡商”回乡投资兴业, 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继续支持引导农村发展电子商务, 在资金、物流、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要常态整治村庄环境,做到村容整洁环境美。建设和美乡村,整治环境是重点, 也是最直观的体现。要坚持把全面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常态化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杆线序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实施山地森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镇园林化等绿化工程,全面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使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同时要加大环卫宣传力度,调动村民参与热度,拓宽村庄整治深度,避免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努力实现村民从“无为”到“有为”、从“阻力”到“推力”、从“看”到“干”的三大转变,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村庄环境。
五要优化村庄服务体系,做到高效有序服务美。建设和美乡村,优化服务是托底。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城乡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下沉到村,完善并落实好优秀教师、医生下乡留乡鼓励补助政策和包带帮联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一体化, 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 努力使农民群众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六要深度挖掘村庄文化,做到乡风文明素质美。建设和美乡村, 村风文明是目标。要充实农村文化载体,以文化礼堂改造为抓手, 实施乡村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培养等文化项目, 引导各村量身定制文化建设方案。要传承打造乡土文化,通过唤醒锣鼓、高跷、龙舞、狮舞等乡土文化资源, 收集传统民间故事, 举办传统文化节日, 构建乡村文化景观等一系列举措, 将乡土文化打造成一个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 使乡村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志。要保护历史文化村落,重点加强对乡宁历史名人故居、宗祠、古村落等的建设、保护和利用, 既促进乡村游、文化游, 又发挥优秀乡贤、历史名人对人的教化作用,实现凝心聚魂、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上一篇:推进焦化煤储配 做好“乡宁焦煤”文章